塑交所观察:十年烧碱产业格局变迁

字号: | |
2017-09-15 15:45:43

  

烧碱,作为“三酸两碱”中的基础化工原料,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中多个领域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,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及消费转型升级,过去十年烧碱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,在产能从快速发展逐渐走向平稳同时,产业西移,企业规模化及生产清洁高效化更为凸出。

1.png

1.2007-2017年烧碱产能变化

1.产能稳增长:从高速走向平稳

2000-2007年,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带动烧碱行业的规模不断提升。烧碱产能从2000年的800万吨/年扩充至2181万吨/年,年均增长率达20%以上。百万吨级别的化工集团如新疆中泰、新疆天业也在逐渐形成。

2008年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,烧碱行业的增长速度也随之逐渐放缓。2008年至2013年,增长率在10%左右。2013年后,随着国内烧碱价格持续走低,产能扩张趋于理性,淘汰落后产能速度加快。2011年烧碱退出产能108.2万吨,2013年增至247万吨,2015年退出205.5万吨,烧碱产能首次出现负增长。2016年,由于烧碱市场价格持续上涨,企业盈利状况好转,前期滞留的产能加速投产,尽管有部分烧碱产能退出,但整体仍出现正增长。2017年,仍有少部分烧碱产能投产,但增量不大,全年预计新增10.5万吨

2.生产工艺更环保:隔膜法退出 离子膜法当雄

2.png 

2.烧碱生产工艺变迁

随着烧碱行业大幅扩张,我国烧碱生产工艺也发生明显变化。早在2007年,隔膜法烧碱产能占全国四成左右。但隔膜法烧碱会对环境造成环境污染,同时由于质量欠佳受到下游企业特别是氧化铝企业的限制,能耗高,质量相对较差的隔膜法烧碱逐渐被淘汰退出市场。离子膜法工艺更清洁、环保、高效节能,逐渐成为生产主流,占比迅速提高。2007年隔膜碱所占比例为37.6%,离子膜所占比例为62.4%,截止到2016年底,中国离子膜烧碱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99.4%。随着隔膜法烧碱装置不断被淘汰,烧碱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,产能集中度有所提升。2007年我国烧碱企业共有200家左右,2016年仅剩的158家。企业的平均产能为25万吨,企业的平均产能继续提升。

2017年3月底,山东淄博政府要求当地片碱厂家4月全部拆掉煤气发生炉,改为天然气燃烧炉,装置安装后通过环评才能恢复生产。虽然这种做法尚未大规模推广,但在环保持续加码的背景下,业内多数人士认为,锅炉改造以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必将被推广至其他地区,具体实施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
3.下游行业:氧化铝异军突起

3.png

3.烧碱下游行业比重变迁

早在2000年左右,烧碱主要用于制造肥皂。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,烧碱使用范围逐渐延伸至造纸、纺织、印染等方面;2007年,化工、造纸和印染行业为烧碱主要消耗行业,烧碱消费占比达67%。与此同时,随着我国电解铝生产高速发展,氧化铝耗碱需求直线上升,从而带动对烧碱需求大幅提升。截至2016年,氧化铝耗碱比重从9%大增至34%,化工、造纸和印染则相应减少,其他下游行业整体变动不大。

4.新增产能向西北地区集中

4.png

4.国内烧碱产能分布变化

从区域产能的分布来看,华北、西北和华东地区产能较为集中,上述三个区域烧碱产能的比例占到全国总产能80%。

华北地区由于氯碱企业配套耗氯产品品种较多,液氯消耗能力较强,碱氯平衡问题比较轻,此外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使得华北烧碱出口外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。因此所占比重较为稳定。

华东地区依托下游产业的需求(印染、造纸等)支撑和相对便利的外贸条件,便于烧碱消化,在烧碱行业中占比一直维持在20%以上。但受整体产业向西转移的影响,近十年所占比重略有降低,从2007年的24%下降至21%,下降3个百分点。

西北地区主要依托电石、煤矿资源和地广人稀的优势,成本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,近几年产能比重大幅增加,从2007年的13%增加至23%,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。

华中地区在成本方面、靠近消费地、临近原料产地等方面均无优势,发展烧碱产业较为艰难,逐渐有企业选择退出,因此产能有所减少;其他区域市场相对独立,受周边地区影响,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。

整体来看,随着近两年去产能和环保安全大检查逐渐深入,烧碱行业逐渐向清洁环保、产业规模化发展。(作者:广东塑料交易所行业分析员严肖冰)

(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)


责任编辑:严肖冰
分享到: